off

燒燙傷復建之路漫長 談八仙塵爆後的照護問題

  燒傷分為一、二、三級,一般來說,因為在戶外烈日之下而曬傷時,屬於一級燒傷;而若是皮膚有起水泡的現象,則是真皮組織受傷、水份流失的狀況,屬二級燒傷;三級燒傷則是指在高溫的狀況之下,傷害到皮下組織,導致皮膚功能受損、細胞壞死等現象。而這次八仙塵爆的患者,大部份是屬於三級燒傷,需要經過清創等方式來治療,對患者來說是相當辛苦的。

  羅東博愛醫院加護醫學科的楊智傑主任表示,此次意外不只是身體表面大範圍的燒傷,由於粉塵的微小粒子飄散在空中,所以許多人到醫院後也發現有吸入性灼傷的情形。此外,由於皮膚的受損狀況嚴重,傷患有可能引起其他併發症,引起其他器官的衰竭,而燒燙傷的狀況發生之後,為了避免細菌感染,會視患者的體質來施打抗生素,較嚴重的患者則會送往燒燙傷中心的「正壓加護病房」,降低感染的機會,但透過這次重大意外也顯示出,目前台灣有正壓加護病房的醫院仍然不敷使用。

  在燒燙傷照護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得定時為患者進行擺位(移動姿勢),並利用護木來保護受傷的部位,平均每兩個小時得叫醒患者一次。另外,在這次的事件中,國際專家也提供許多大方向的建議,例如美國的專家建議燒燙傷患者應從受傷當天就開始進行定期伸展的復健活動,定期伸展可避免人體關節的固著。

  燒燙傷的患者在每一個復健活動中都要承受巨大的疼痛,當然,醫院會視復原狀況來安排水療池及高壓氧,不過都是得待患者狀況穩定時才能進行。在漫長的復健之路中,患者需補充足夠的營養、保持身心的健康,期盼在社會的支持之下,八仙塵爆的這群青年能逐漸走過這段傷痛的記憶。

更多詳細內容,請準時收聽正聲宜蘭台AM1062週日「幸福週報」節目,或加入陳郁婷(正聲廣播電台)粉絲專頁(http://ppt.cc/rm3rP),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