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目前已有16個原住民族,三千多年來累積豐富的生活與文化美學,2016無形文化資產講堂,7月16日分別邀請民俗專家北投文物館李莎莉館長分享『生活的另一種美學-原住民族服飾與生活文化新創意』;以及嘉義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曾毓芬博士分享『和諧天籟、翳入天聽-布農族八部合音』。
李莎莉館長從全台原住民各族的分布、起源與文化特色談起,她說,目前全台16個原住民族人數約54萬多人,但各族的歷史、服飾特色、圖案意義、製作方式與傳承卻各有所異,如泰雅族服飾的菱形花紋代表『祖靈的眼睛』,穿戴代表祖靈同在;魯凱族的藝品常有百合花圖案,魯凱族有百步蛇紋…等。她更親自帶了一大袋具有原住民文化元素、並且進入市場的手工藝品現場展示聽講的朋友們都圍上來觀看、觸摸,對這些精緻又美麗的手工藝品,讚嘆不已。
李莎莉館長強調,文化是生活的累積,原住民的生活就是一種美學,文創商品需要融入文化的元素,才能打動人心。目前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多半是各族藝術家按照文化傳統製作,如服飾、木雕、裝置藝術、陶藝、金工、串珠等,未來這些優美又實用的商品不但要結合全國各博物館,更應該精進包裝、打入國際通路,讓台灣美學傳揚到全球。
另外1952年日本學者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台灣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和諧的天籟於國際上名聲大噪。嘉義大學音樂研究所副教授曾毓芬博士表示,布農族的合音唱法是自古流傳至今的歌謠,在人類文化尚未發達前,就有如此複雜豐富的合音,令人不可思議,尤其這對於傳統認為音樂起源的於西方、由簡單而複雜演進的理論與學說,行程很大的挑戰與否證。
但曾教授也表示,驚豔全球的布農族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其實只有四個聲部,以泛音的和聲表現,演唱過程中,族人圍在一起、靠著聆聽聲音的整體感覺、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的音程,始終保持完全五度的音程及雙音技巧的運用,這也是世界僅有的特殊唱法。
講堂精華內容,將於正聲台中台AM 657千赫,每天10:00【寶島美樂地】以及週日【瑰寶在人間】節目播出。另2016無形文化資產講堂,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廣播公司台中台策劃執行,每個月精彩呈現,歡迎報名參加。http://www.csbct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