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

9/26(四)13:00-13:30
營建你我他 快樂平安行
七嘴八舌講清楚 樂活街道自在同行
正聲訊息:桃園市政府如何配合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與中央攜手打造一美好環境?(下集)

桃園市政府如何配合中央前瞻基礎建設—提升道路品質計畫,與中央攜手打造一美好環境?(下集)

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王旭斌副局長

問1 以人為本的概念下,要如何強化友善的通行環境?
答1 於先進國家之道路發展均已從過往以車為本之設計理念,轉換為以人為本之概念,爰近幾年營建署積極推動人本道路理念,並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及經驗交流,桃園很有幸在建設起飛階段,將人本道路理念融入其中,成功推動轄內13行政區「一區一人本示範道路」,在道路設計上強化友善通行環境,設計原則有以下幾點:
(1)人行道通行淨寬大於1.5米,保障輪椅族通行空間;
(2)路口轉彎半徑減少,降低車輛轉彎之速度;
(3)路口行穿線位置退縮,使轉彎車輛進入直線段後可先行看到穿越之行人,降低車輛轉彎視野死角,保障行人路口通行安全;
(4)另針對身權團體設置完善無障礙系統,如無障礙斜坡道、人行道警示帶、路口定位點之設置,加強協助視障朋友快速尋找到路口及行穿線,強化友善通行環境。

此外,騎樓也是市區道路中重要的人行環境之一,本府自99年起逐年申請中央補助進行騎樓改善,迄今改善長度已逾6公里,共計完成45處路段。騎樓整平工程因屬私權範圍,需先取得地主同意才能施作,為提高同意率,市府團隊(1)重新規劃工序,將整平工程分為四階段縮短於三天內完工,且(2)施工期間設置臨時人行通道,提供商家持續營業與遊逛人潮所需之通行功能,此外,(3)更結合在地里長、商圈發展協會及民意代表力量,共同鼓勵倡導騎樓整平,大幅提高民眾參與騎樓整平的意願;前述已改善的6公里騎樓,其中超過4公里的部分,是在升格後完成的。

問2. 要請教對於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推動感想。
答2近幾年,透過中央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的推動,在地方政府財政經費有限情況下,不管是對於道路品質的提升及維護,還是人行環境的建置,本計畫都給予很大的助益,或許少數民眾會認為將前瞻經費投入在例行性道路維護,較不具有前瞻性,但其實前瞻-提升道路品質的執行,不僅僅是單純將路面刨除再鋪回去而已,而是我們透過既有道路改善的機會,一併處理及整合道路系統上的問題,例如路口桿件數量過多,則設置號誌共桿;地下管線混亂,則設置共管管纜溝統一收納;甚至在道路寬度許可情況下,加強友善通行的空間,將過往的道路翻轉成為兼顧城市美學、安全、友善通行權等之前瞻性道路。

問3政府部門除了透過硬體建設外,還有什麼政策配套作為來維持建設環境永續?鋼質粒料(氧化碴)、瀝青刨除料及焚化再生粒料
答3考量台灣鋼鐵工業每年煉鋼約產生300萬公噸的爐碴、國內辦理修復道路工程每年至少會產生300萬噸(桃園市約產生30萬噸)的瀝青刨除料、及民生垃圾焚化後產生的焚化再生粒料,桃園市政府近年積極推動循環經濟應用,在審慎評估規劃後針對上述廢棄物成功轉型推動:
(1)鋼質粒料(氧化碴)應用於瀝青混凝土;
(2)瀝青刨除料應用於道路基層;
(3)道路挖掘管溝回填料使用加入焚化再生粒料的CLSM(控制性低強度回填材料);
(4) 焚化再生粒料應用於土方穩定。並修訂相關的施工規範,且經工程會審查同意,全面落實推動。

此外在經驗交流上,本府於107年9月主辦「桃園市工程循環經濟應用論壇」、108年7月主辦「焚化再生粒料應用於土方穩定的循環經濟成效國際研討會」均邀請工程會及其他中央事業目的主管機關(如營建署、公路總局)、各縣市政府、學術單位(如中央大學)共同分享各項工程建設落實循環經濟之應用,顯示桃園發展循環永續建設之用心。(相關資料可至本府工務局網站下載)

問4在違法佔用人行道、騎樓部分,有什麼想法或特別案例可有效改善方法可以進行分享的? 答4桃園在各行政區積極推動人本示範道路,截至108年7月,總計完成人本道路改善工程達20餘件,及騎樓整平長度達6公里,但往往發生改善完成的道路或騎樓,因鋪面平坦且設置無障礙斜坡道等,容易讓民眾將機車甚至汽車,行駛於人行道或停放於騎樓上。

為此,除了施工前反覆協調外,針對騎樓與道路多目標改善成果,成立府內跨局處協調專案小組,由府級主管協調警察局、公所、交通局等相關單位,於改善完成的路段設置警示標語並明確告知宣導期限,讓民眾有充足時間可瞭解進而願意遵守交通規則,並於宣導期間加強派員勸導,宣導期後倘仍有違規、佔用人行道等情況將依法進行取締,以蘆竹南山路為例,執法首日即開出55張罰單,有效改善該路段違規情形,保障行人通行權。

問5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最重要考量的部分是什麼?有什麼特別案例可以分享的?
答5桃園在推動以人為本的前瞻—提升道路品質計畫過程中,首重與地方民眾的溝通,過往在前瞻道路的改善工程,容易涉及人行道興建、拓寬等改變,此舉伴之而來的通常是和當地民眾,既有生活習慣之改變。在此轉變過程中,如未能和民眾充分協調取得共識,便貿然進入工程階段將容易導致民怨,甚至衍伸而來規劃設計之變更,讓原先市府團隊和設計團隊良善之設計美意,因而蒙上擾民之情,確屬可惜。

「大園區民生南路、楊梅區校前路」即是與當地民眾良好溝通之案例,在推動過程中,市府積極和民眾說明設計構想,並將在地需求回饋於設計內容中,最終透過車道配置的調整,在總車道數量不變,不影響交通的前提下,成功創造出更多道路空間提供給人行環境、綠色生態及休憩空間之建置,此案更榮獲2019國家卓越建設獎肯定。

又例如中壢騎樓整平的推動案例,為了提高地主意願,我們透過工序檢討、示範區劃設、宣導影片拍攝等,降低施工其程與干擾,示範區與宣導影片更讓民眾更具體理解改善後的利多於弊,且提高認同,因此,地方政府在人本道路的推動過程中,若能多用心設計,多與在地民眾有良好的溝通協調,必能創造出雙贏的人本示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