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03月份  第550期之二 大猩猩挾雲端內容科技 走在前端觀察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所傳遞的資訊內容將愈來愈複雜,而雲端運算的興起,內容科技勢必成為下一波主戰場。 文.劉怡妤 網路傳輸內容已由過去的資訊,演進到現今的影音檔,預料後續在網路傳輸技術更為進步後,所需傳送的檔案將更龐雜,市場對數位內容科技的需求勢必隨之增加;由群益證券(6005)輔導上市(櫃)的大猩猩科技(4955),預計今(2011)年第4季送件申請回台第一上市(櫃),集團在執行長寇世斌的率領下,專攻內容科技領域,並且看好雲端世代的來臨,將帶給公司成長的絕佳契機。 寇世斌出身軍旅,在軍中即負責資訊與通信業務,因此對於雲端運算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了然於胸,並且認為網路發展將促使數位內容科技地位提升。除了熟悉網路科技與電腦運算外,寇世斌還曾在中科院負責飛彈自動化專案業務,也因為過去在軍中等公部門累積豐厚的專業技能,成為寇世斌領導大猩猩科技的重要利基。 他談到,公司經過10年發展,已掌握數位內容科技,3月底將推出新款內容伺服器(雲端機),將以雲端領導者姿態,與Dell、EMC等硬體廠商合作,相互加值。以下為專訪概要: 自行研發軟體技術 《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雲端運算是各家廠商期望能大幅成長的下一步,公司如何切入這塊領域? 寇世斌答(以下簡稱答):其實雲端運算的概廓在10多年前就可窺見,隨著網路郵件的發展,便可預料到,未來資料的儲存將會移往網路,而網路頻寬愈來愈大,電信與IP訊號開始重疊,未來行動通訊會更加發達,這點我在軍中服務的時候,就察覺網路將是未來發展重心,因為國防部通訊設備比民間企業更先進,提供我很好的環境,當時即認為,內容科技會是值得發展的產業,因為網路頻寬變大,傳輸內容將隨之成長,就好比100線道的大馬路,上面跑的一定會是大卡車。另外,IT產業發展遇上了瓶頸,硬體設備難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了,下世代產業將轉往軟體等內容科技發展。 10幾年前,若談到雲端運算,受限於當時的網路技術,雲端也只能傳輸簡單的數據資訊,但現在科技成熟,該是雲端運算發展的時機點了!相信未來50年將是內容時代,影音等多媒體檔案會大受使用者歡迎,而軟體將接續硬體的發展,成為後續成長的主流。 大猩猩科技為一軟體公司,一開始就專攻媒體內容科技研發,包含內容擷取、分析、管理與傳遞等,所有的軟體技術都是自己研發,「沒有技術箝制於別人的問題,公司從開始便決定要自己握有技術。」並且從開始至今,就推出自有品牌行銷全球。 將發展企業私有雲 在媒體內容領域站穩腳步後,大猩猩科技接續轉往影像監察領域發展,提供政府部門涵蓋通訊、影像監察、IP軌道、資料建檔的整合監察平台。雖然大猩猩科技業務範疇包含多項領域,但重心都在內容科技,所以公司下一步將朝向內容雲(content cloud)發展,新產品內容伺服器(雲端機)將提供企業私有雲端技術。 未來將與台灣業者合作,相互加值,合力搶攻雲端市場。 問:執行長強調與合作夥伴搶攻雲端市場,後續規劃方向為何? 答:大猩猩科技主攻軟體,而硬體部分必須與廠商共同合作,以新產品內容伺服器為例,硬體伺服器就採用戴爾產品。 而公司目前合作夥伴均為全球一線大廠,除戴爾外還有美商EMC、優派等,公司目前正積極與兩岸PC相關業者接觸,希望能共同合作,彼此加值。合作廠商可藉由大猩猩強化內容科技的附加價值,而大猩猩科技也希望藉由合作夥伴的通路,拓展市場,以達到雙贏。 公司與EMC、戴爾合作密切,EMC新產品都會送來公司讓我們測試,測試過後才可以出給媒體客戶,我們的客戶遍及中東、歐美、東南亞,在媒體內容科技領域大猩猩已站穩腳步,技術上具有優勢。而雲端運算市場慢慢帶上來,企業私有雲將愈來愈普遍,雲端市場將是大猩猩科技下一個發展重心,而且公司會與硬體業者合作研發產品,初期目標以企業用戶為主,待市場發展至家庭等一般用戶,再推出相關產品。 ※理財周刊550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賺上雲端 封面故事>雲端風暴來襲 指數上看9000點 封面故事>雲端2.85兆商機 末端產品爭主導 封面故事>電信業積極登上雲端 大手筆投資 發行人語>趕打卡與等打卡 財金觀察>停滯性通膨夢魘再現? 林建甫專欄>人頭規避稅負 愈來愈難 國際債市>地緣風險vs.通膨隱憂 債市波動拉高 本周關鍵強股>陸資買超標的 中概內需、中小型電子 贏家祕笈>大盤暫守住 搶反彈資金比重宜低於50% 基金風向球>油價飆高 能源基金投資策略剖析 理財名人堂>賴淑惠:愈施捨愈有錢 理財學院>資金保護大法-搭配市場消息解讀 理財教室>賣短不見得比賣長好 特別企畫>329房市攻略 打房後該買或該賣? 特別企畫>新北市熱區 新莊、林口建商「駭」到低點 特別企畫>高雄建商傻眼 房市由熱轉冷變觀望 特別企畫>大台中新案不多 新成屋成為市場主流 產業追蹤>iPad 2訂單2700億 台廠供應鏈分食 能量論台股>買訊不變量能不足 台股震盪構築底部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550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