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聲廣播公司-
第一篇  上一篇(2) 第3篇 / 共30篇 下一篇(4)  最後一篇

101年11月份  第636期之三

謹慎為上

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輝煌一次的機會,王雪紅卻打造了兩個股王傳奇,是天時地利人和,讓威盛和宏達電可以在市場缺口趁勢而起,但也因為產業轉移,兩個股王都慘遭淪陷的命運。


文.洪寶山

  眼見智慧型手機市場,高端由蘋果跟三星雙占,中低端市場又有中國品牌夾擊,還有諾基亞想力求翻身,這一場仗,宏達電想要反敗為勝,已是難如登天。

   對台灣來說,該警惕的不是只有股王的沉淪,最重要的是PC產業的消退,代工微利的悲歌,現在,連品牌都失去競爭力。台灣的經濟步向失落已非一天兩天的事,而我們的官員竟無法看清事實,今年來下修GDP九次,從四.五八%來到了保一%,差距之大,令人詫異。

  這樣的官員如果身處在民營企業之中,他會有怎樣的命運?相信大家心知肚明,不會有老闆願意任用一個頻頻出錯的員工。

  《非理性繁榮》一書作者羅勃.希勒(Robert Shiller)曾經準確預測了網路的泡沫,現在他針對全球股市做了分析後發現,股票的總市值與該國的GDP之比是一個良好的市場估值指標。當此比率低於五○%,市場顯著低估;比率介於五○?七五%,市場溫和低估;比率在七五?九○%則對市場估值合理;高於九○則高估。由此比率來看,台灣目前比率為一四二%,A股市值僅占去年GDP的四五.二%,屬於顯著低估。中國大陸跟台灣都是景氣與股市背離,一個是股市跟不上景氣,一個是股市跑離經濟基本面。

  全球景氣處在寒冬,歐洲問題難以解決,美國、中國短期好不起來,當三大經濟體都趨緩,直接就會影響到終端消費力。

  而消費力就表現在各企業的獲利上,企業獲利不佳,只好放無薪假或裁員,家庭失去所得來源,只好再降消費力,各國的GDP也就必須下修。這就是惡性循環,也是我們現今面臨的環境。

  該怎麼解?這恐怕是諾貝爾獎經濟學者都難以解答的問題。明哲保身之道,就是投資理財,謹慎為上。

※理財周刊63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報導>Q3季報 3大條件挑業績股!

◎名人理財>蕭裔芬從股市七位數慘賠教訓 找到買房投資術

◎CEO專訪>軟硬通吃 徐三泰用四年讓戲智營收破億

◎CEO專訪>王品戴勝益用庶民經濟攻大陸餐飲版圖

◎林建甫專欄>實價登錄 房價合理化第一槍

◎全球理財觀>連4年旺季不旺 全球經濟復甦龜速

◎操盤手周記>聯發科三升手機晶片出貨量

◎權證精選>弱勢盤 權證空方力道增強

◎期貨123>恐慌性賣盤出場 外資轉買

◎產業追蹤>依循產業成長趨勢 發掘錯殺潛力股

◎外匯/黃金走廊>何謂雙元貨幣的投資?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636 期
或訂閱理財周刊電子版


第一篇  上一篇(2)第3篇 / 共30篇下一篇(4)  最後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