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11月份  第637期之六 何不用 證交稅救證所稅?券商已對客戶全面發出「稅制通知單」,要求十天之後就「設算制」與「核實制」擇其一,再過一個半月,萬方矚目的證所稅終於要重出江湖了。 文.馬凱 ![]() 新制「已在跑道上滑行」,從國民黨中央委員到藍綠兩黨的立委也積極展開反制行動,要在最後一刻阻止,理由是,經濟情勢丕變,成長率從年初的四%淪為「保1」,股價跌跌不休,如今已在七千二百點以下,而成交量更是一路下滑,連證交稅都可能短收三百億元以上。而在實施之日一步一步接近,有可能外資卻步、大戶外逃、中實戶受傷,使情勢如江河日下。可以想見,往後要求緩徵聲浪必一日高似一日。 但復徵證所稅乃是馬總統回應社會大眾「公平正義」的要求而做的決策,如果在實施前夕忽然反悔,或許投資股市者會鬆一口氣,卻要如何向期待公平正義的大批薪資所得者交代?何況,從年初至今,整個社會已為此付出無比巨大的代價,率爾緩徵,這一切豈非白白犧牲?他日重行開徵,同樣的代價豈不是要再支付一次? 財政部長堅決表示實施決心,也強調,台股超過八千五百點的「機率很低」,小股民不必擔心。這樣的說辭極為不妥;力推公平正義的制度,卻以對眾多小股民不會生效安慰大家,豈不表示,這項會損及小股民的新制根本不該加諸其身? 更不妥的是,身為重要財經首長,卻預期股價不會回升到八千五百點以上,豈是一個積極、有作為、有擔當的政府大員所當為? 遺憾的是,整個證所稅制度的設計,在主政者與主事者種種偏差作為之下早已千瘡百孔,且貽誤最佳調整時機,才落到今天這個下場。為今之計,只有設法給投資者鼓舞與安撫;既不能緩徵,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證交稅千分之一,一方面減輕股民的損失,一方面降低股市交易的成本。或許就這一招,危機得以化解,股市也可能急轉直上,出現榮景。 ※理財周刊637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報導>超跌操盤策略 ◎名人理財>時尚名媛楊欣謹守「三分法」投資 穩健資產不縮水 ◎新股報導>F-廣華年底前掛牌 五年營收規模達百億 ◎CEO專訪>張積光帶領墾丁福華飯店再展新頁 ◎全球理財觀>政府拚撙節 台灣將希臘化? ◎操盤手周記>和碩進入新品密集出貨期 ◎每周飆股>受惠Surface放量 洋華營收獲利雙回升 ◎特別企畫>直擊青埔高鐵特區 揭航空城房地產長線泡沫實錄 ◎權證精選>權證市場新規定上路 交投轉趨樂觀 ◎歐巴馬當選專題報導>歐巴馬當選 留意生技、太陽能、LED ◎陸股瞭望>十八大期間維穩行情持續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637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