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正聲台中台承辦的2018無形文化資產講堂,11月份講座上午場次,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所的黃士娟副教授就「日治時期建築技術與建築特色」跟大家介紹日治建築之美。日治時期建築雖然在時間軸上離我們很久,但是我們的生活卻離不開它,它所蘊藏的歷史以及其影響力,已經跟我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藉由黃士娟老師精細的跟大家分享日治時期的建築特色後,也讓學員對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歷史主義樣式常見的建築裝飾與圖案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臺灣因為地震、颱風頻繁,加上白蟻活躍,磚木構造中的木材容易被白蟻蛀蝕,鋼筋混凝土就成為最佳選擇,也因此,臺灣比日本本土更致力於鋼筋混凝土之研究與應用,第一棟整體由鋼筋混凝土興建之建築出現在臺灣,而非日本本土。
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正值流行歷史主義樣式,歷史主義樣式常見的建築裝飾也大量出現,官方建築的歷史主義裝飾圖案,也廣為被民間使用,臺灣的匠師將這些圖騰加上漢式建築中常見的動植物,出現了許多裝飾華麗、混血的街屋立面,成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老街。由此可知,日治時期建築雖然在時間軸上離我們很久,但是我們可能每天都看得到它,歷史的影響其實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
11月份講座下午場次,邀請郭俊沛建築事務所的負責人郭俊沛老師就自身多年的觀察與踏查跟學員們介紹他的所見所聞並以「日治時期建築修復案例與文化意涵」跟大家介紹分享日治建築蘊藏之美以及觀察建築當中所獲得的樂趣與收穫。生活環境中脫離不開時間元素。
透過各種學習管道,包括教育、娛樂、生活工作,歷史資訊進入我們的記憶之中,成為特有的歷史意識。歷史意識匯集許多的歷史知識成為可觀察的文化現象。無論願意與否,我們無法脫離身處社會的歷史情境,無論過去或未來。
建築作為環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建造的理由與技藝水準反映當時社會的思想、制度與文化水平,它夾帶許多難以置信的歷史資訊。因為它的資訊能量,古蹟/歷史建築原來便具備存在的價值,為社會重要的史料。它可做為社會群體在歷史時間軸上的座標,定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