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聲廣播公司-

100年05月份  第560期之六

營運特區對營運特區

文.馬凱

  去年6月底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事前預期的重大激勵效果並未出現;事實上除了列在早期收穫清單中的500多項減免關稅的商品之外,今年第1季對大陸出口的成長率急遽滑落,比去年第1季整體出口成長率大降逾60%。當一位專研兩岸經濟的學者指出此一事實之後,掀起了與中經院多位研究員之間的紙上激辯。

  但不論如何辯解,ECFA的成效未如預期,確是不爭的事實。當前急務,在於平心靜氣檢討其所以如此的真正原因,並竭盡全力突破現狀。

  ECFA除了早收清單之外,未見重大成效,本該如此。因為ECFA只是真正實施商品與勞務全面自由貿易的前置作業,未待其下的經濟合作委員會順利磋商完成商品自由貿易協定之前,難有寸進;而這一項重要協定,最快大約也需要3年時間方能克竟全功。一旦成功,兩岸就會突然躍入除了農產品之外,幾乎商品全面免稅進出口的新局面。

  因此,在這大約3年的時間裡,兩岸關係會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空窗期,自不免讓人熱切的期待落空;但空窗期一過,兩岸立刻成為自由貿易區,這種猝不及防的巨變,恐怕一樣會讓人膽戰心驚。同時,不論空窗期也罷,自由貿易區也罷,台灣海峽無法容許一般國際貨輪自由在兩岸彎靠裝卸貨物的現況,都依然無法打破,則台灣海港與航運業務在國際間排名一路下滑的命運,也難以扭轉。

  這樣的困境對馬政府的支持度以及台灣經濟的發展,都是莫大的傷害;但依照目前的政策與作為,深陷困境中的馬政府卻是一籌莫展。唯有大膽創新、打破既有窠臼,才能引來源源活水。

  就眼前龍困淺水的空窗期以及可能在3年之後藩籬盡撤的自由貿易區而言,的確有一項鼓吹甚久的新模式,頗值得勇敢嘗試。那就是在全台若干適當地區,設置幾個封閉的營運特區,特區內打破目前一切限制,直接進入全面自由開放的運作模式。

  這樣的特區,不僅立即可以跟鄰近的香港與新加坡一樣,將台灣的地理優勢發揮到極致,成為中國大陸左近最自由開放的營運據點,吸引大量外資,爭取極大商機;而且,它的成功運作,恰足以做為3年後台灣全面自由開放的櫥窗,讓國人的恐懼得以完全化解。與此同時,若能爭取對岸特區與此特區相互開放,並容許國際貨輪自由往來其間,航運上的困境也可以得到突破。

5/28(六) 免費講座 "想要有錢 就要懂得理財”,詳見http://event.moneyweekly.com.tw/web/event/MoneyWeekly/20110426/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理財周刊》560 期
或訂閱理財周刊電子版


第一篇  上一篇(17)第18篇 / 共29篇下一篇(19)  最後一篇